Vam Works

《绘画色彩学》精读笔记--第七章

七、条件色规律在写生中的应用

理论要应用于实践,掌握条件色最好的手段是写生。对于初学者来说,写生是训练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最重要途径。

临摹也是掌握色彩规律的一种手段,但仅限于辅助。因为:别人的作品是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与概括,有优点也有不足,有各人的风格。而只有经过自己亲身观察、分析、实践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别人的作品,才能真正看到学到别人作品的精华部分,才不至于只学皮毛或成为别人作品的翻版;也才有可能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别人的优点。

上段所说的我自己深有体会,当有了实践,再加以理论知识,去看画展的时候,感觉能够“看懂”别人的画了,能够看懂作者的用色意图。最近一次最深的感受就是在看“生在北京”展,对几位先生在表达光线的手法上感觉能够看懂了一点点。

色彩记忆画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在没有条件写生、转瞬即逝的景色、不能对照对象写生的情况下,就需要记住当时的色调、大关系。比如,夜景、日出、日落……等。但这必须以大量的写生色彩为基础,否则名为记忆实为编造失去对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也就失去了色彩训练的意义。这种编造长期搞下去,还会造成假、概念的毛病。

记忆画法的要求是有大量写生的前提,也就是说新手不适合训练记忆画法。我也曾见过“编造画法”和“自我感觉画法”,我认为,之所以我们要参照自然和对象,就是自然界中色彩的丰富性与关系我们是自己想不出来的。能够控制色彩的丰富性与变化,这是一种自我能力的提升,不见得在以后画画都要遵循所谓“印象派”画法,但是你掌握了这种能力,肯定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更厉害。

写生色彩训练分为:色彩速写与色彩长期作业

色彩速写的任务:训练初学者掌握色彩大关系的能力,达到能够迅速记录生动的场景、人物形象、生活感受,为创作收集素材。由于生活中,特别是外光条件下,物体的色彩关系与色调变化迅速,因此色彩速写要求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掌握住对象的色彩关系和色调特点。

长期作业的任务:同一光源下的多次写生,主要任务是要解决用色彩深入塑造形象的问题(色与形的精密结合)。必须以一定的素描训练与色彩速写训练为基础,才能达到即保持形象准确、神态生动,又能保持色彩生动和色调统一,达到形、色、神三者兼备。

1. 色彩速写的选材

色彩速写分三类:

  • 习作性速写
  • 主题性速写
  • 素材性速写

习作性速写

主要目的:训练色彩基本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使初学者在此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条件色变化规律,为以后创作、收集素材做好技术准备。

选材:风景和静物。

风景都是外光作业,阴、晴、雨、晦、早、晚、四季等特点鲜明,最易观察条件色的变化规律; 静物多为典型室内光,光源、对象比较稳定,易于观察分析。

风景和静物对“形”的要求,都不像肖像那样严格,所以可以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解决色彩规律的问题上。在能较熟练的掌握风景、静物的速写能力之后,便可逐步提高作业的难度,进行静物、人像慢写的练习。

这里给出了色彩训练的顺序:习作性风景和静物训练,然后静物、人像慢写,然后……

选景上,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每次选择不同类型的光源环境。

从光源来说,早晨、黄昏、阴天的色调明确、统一,易于掌握;
从对象来说,初学者最好选择景物造型简单的对象,如田野、水库、道路、简单村落等等。

主题性速写

此类作业需要有一定的构思意图,它带有一定的创作性质。要能够表现构思意图的意境和情趣。

不仅要求熟练的技术,而且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内涵与修养。

素材性速写

根据创作需要进行的专题性的写生。如:创作中需要海边波涛撞击岩石的场景、需要穿雨衣的行人在细雨中行走的情景等等。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专门进行的局部的速写记录,它本身不是独立的作品,是直接为创作需要服务的。

2. 色彩速写的步骤

色彩速写的作画步骤方法上不能强求一律,而应当百花齐放。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某个具体方法,而是明白了采用这种、那种方法的道理,了解他们的利弊,以便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欧洲古典作品多是深色背景,常在画面上涂深底色,作画时首先从浅色或中间色着手;而现在多用白色或浅色画布从深处着手,方法不同,目的都是为了迅速区分对象的色层

不同作画步骤背后的统一目的:迅速区分对象的色层。

下面介绍一种较为简易的画法:

选景、打好轮廓后,首先要在脑海中明确对象是逆光之下的海湾(下图,速写步骤1),总的效果是亮灰绿色调,这是在具体描绘时不可偏离的尺度明暗对比强烈,冷暖对比柔和,固有色色感微弱,这些具体特点,构成了在逆光条件下色彩效果的总特点
第一步,选景、打轮廓。然后定调:即,在脑子里归纳出对象的色调特点,构成对整个画面的色调约束。

着色时先将对象概括地区分为黑、深灰、中灰、浅灰、白,五个层次。同时在比较当中确定黑色层的色彩倾向,然后从黑色块入手。因为在白底色上作画,从黑色层入手立即可以搞清黑、白、灰色层间的色度距离,确定画面不同色度层次的范围,便于检查画面与对象色度之间距离关系是否正确。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总色调记在心,分层次要认真”的具体方法。
第二步,明确明度层次,实践于画布。

从重色层入手,要将对象所有的重色层之间做比较,以区分冷、暖和色相的差别(下图,速写步骤2)。礁石与近山同是重色层内的色块,但礁石偏暖,近山偏冷。而近山,左边较冷,往右逐渐变暖;下边偏暖,向上逐渐偏冷。这种变化十分重要,没有了这种变化,画面就会变成单色平涂,失去了写生色彩的生动性。同时这种变化不是完全臆造的,而是对象中可观存在者的合乎规律的变化。
在铺同明度色层的色块的时候,就要注意不同位置的冷暖差异,并表现出来。先画重明度色层。

重色摆好后接着画深灰色层。同类色层相比较以确定冷暖和色相的区分。如第二层山,同是深灰色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冷暖也不想同(下图,速写步骤3)。
深灰色层同理,要注意同明度冷暖差异。

接下去依次画浅灰色层:远山、天;最后画白色层:水中的高光。色块明度相同,冷暖差别难分时可以比较它们的色相区别。如水与远山,一个偏紫,一个偏绿。这就是“同等层次比冷暖,冷暖亦同色相分”的具体体现。
浅灰色层、白色层也一样。要注意同冷暖时,比较色相。

画面铺满之后,再与对象的色彩关系做个比较,全面检查和调整画面,检查总色调是否统一,逆光特点是否鲜明。 如果某些局部有问题:过冷或过暖、明度层次差别不够准确,应及时按关系进行调整,使画面达到色调明确统一,逆光特点突出的生动效果。
第三步,调整。再回到大调子的角度观察。

3. 不同时间条件下不同调子的特点

色彩速写,重在以色写神。

掌握对象在特定光源时间环境下所独具的色彩调子的特点,抓住对象的色彩生动性。

高原之晨

这张速写采取了侧逆光源,记录了黎明时高原的景色。
近处山坡、草地、牧马人等笼罩在暗冷的阴影之中,远山照射着一抹玫瑰色的朝晖。
主调是冷暗色调,远山的暖光为辅助色调,反映了早晨高原晴朗、清爽和明亮的特点。

美术馆之晨

李天祥

  • 记录了深秋季节沐浴在晨光中美术馆的景色。
  • 旭日初升,朝晖照耀在树梢和美术馆的高层建筑上,呈现出金黄色的暖色调。
  • 底层建筑与浓密的秋林、街道由于尚未受到阳光照射而笼罩在背光的冷色调里。
  • 晴朗的天空在朝晖映射之下略呈偏紫的蓝色,建筑物的侧面在阴影之中,由于天光的影响,而呈偏紫的冷色,屋檐下因有建筑物固有色的反光影响,较侧面为暖。
  • 从整体看,黑色块与灰色块接近,前景处在阴影内,黑色块和灰色块组成一个统一效果的偏冷的重色块。
  • 局部受光的树梢虽然是重色块,但与美术馆高层部分同样被阳光的暖调子所笼罩,所以调子是统一的。
  • 这张黑、白、冷、暖对比强烈,使主体美术馆更显得明亮灿烂,较准确地反映了秋晨阳光斜射时的色彩关系。

早晨和黄昏的区别:

早晨与夕阳从自然现象来说很近似。一是太阳在东方,一是太阳在西方,从光源色的特点来说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初学者常常在写生中分别不出早晨与黄昏。

但是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经验对早晨和黄昏有着明显不同的感觉。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 一般来说,黄昏时由于太阳照射了一整天,人们也活动了一整天,空气中尘土较多、混浊、干燥。
  • 清晨空气较为清新,露水开始蒸发,雾气重,较为湿润。
  • 因此在色彩特点上,早晨阳光偏冷黄或冷红,黄昏则偏桔黄。
  • 以上所说是一种典型情况,实际生活中有时早晚特点不甚明显不易区分。作为画家就要善于发现和表现它们的不同特点。
dying light里面早晨和黄昏的差异

渔港夕照

李天祥

表现黄昏时的渔港。

  • 太阳将落,余晖呈金黄色,远山受到夕阳的辐射笼罩在暖灰的色调中。
  • 远处的海水由于波浪的起伏,反折着冷色的天光略成紫灰色;近景港湾内的海水比较平静,反映着落日余晖笼罩着的金黄色的天空。
  • 整体以暖黄色掉为主,明暗对比强烈,固有色极不明显,反映了黄昏时逆光条件下的色彩关系。

林区小景

李天祥

黄昏时的林区,顺光。

  • 树林、房舍,全部笼罩在斜阳之下,整个画面呈暖色调。
  • 此时天空也笼罩了一层暖光,云色偏暖,近处阴影之中的土地与村舍的阴影部分则在冷色调中。
  • 这种冷暖、黑白的对比关系能够争取表现,就可较好地掌握这种光源条件下的色彩关系。

《林区小景》与《美术馆之晨》都是顺光的,《渔港夕照》与《高原之晨》都是逆光的,前者比后悔这偏黄、偏暖。这样黄昏的的特点才较为突出。

松风、秋阳

《松风》和《秋阳》都是逆光风景,前者是上午九十点钟,后者是下午三四点钟;前者是冷灰色调,后者是暖黄色掉;前者阳光光色虽也偏暖但是较后者冷,使人感到上下午的光色区别。

二者都是逆光,远处较暖近处反而较冷,这与顺光时正好相反。

《秋阳》光源穿透黄叶加强了色感,与暗部呈强烈冷暖对比;而《松风》则呈强烈黑白对比。

秋耕、六棵白桦

《秋耕》表现上午九点左右的田野,《六棵白桦》表现下午三四点钟的农村。

二者都是秋天,又都是在微暖的阳光之下,但前者天空略含水气,所以感觉是上午;后者天晴气爽,光影关系对比强烈,较为干燥,比较接近下午给人的感觉。这种阳光的特点是微含暖色,但是写生时不易察觉,所以初学者由于经验少,常会把逆光的天空画成蓝色或偏冷,这样的话逆光的阳光感就丢掉了。

村舍、克里米亚

《村舍》和《克里米亚》都是接近正午的时刻,这时的特点是阳光强光色发白比早晨、夕阳、上午、下午时的阳光都冷一层,但又不能过冷,过冷就失去了阳光感,而与月光近似或者像日光灯下的光色。

这时的天空,不如上下午时的蓝色色感明确而是偏灰。

因为光照强,对比之下阴影感觉深而冷;土地的反光也强且偏暖;因为光是直射树顶,我们所见到的实际上不完全是树的亮面,而主要是侧面中间调子的地方,所以树叶偏灰绿色;而菜地因为位置低,所以色亮而鲜。

只有抓住这些特定,才能表现出接近正午时阳光的强烈与灼热感。

涅瓦河晨曦

《涅瓦河晨曦》

一般雾天多在早晨日出之时,而林区空气湿润,往往黄昏时也有薄雾。

朝雾与小雨有相似之处,都是远景模糊,但在雾的模糊中富有光感,如河面的暖色楼房,便感到有透过薄雾的光感。但在暖橙黄色中又闪烁着冷色的色点,这是由于雾气受到阳光、极细的水点乱反射而形成的一种闪烁的效果。空气中含有冷暖交错的色点,才能够较好地反映这种效果。

雾景也是黑白色层距离比较近,但冷暖对比却比阴雨时强烈的多,整个画面呈暖灰色。

薄暮

《薄暮》

表现薄暮时的色彩关系。日落后天空残留着一抹冷黄色的余晖,远山升起了一层薄薄的淡紫色的暮霭。山、围墙、地和树全统一于黑色块与灰色块之中。 天与水则统一于亮色块之中,白色固有色的墙暗于亮色块的天是这时候光的特点。 整个色调是冷灰调子。

日落之后与日出之前,天亮地暗,大地都统一于冷调子之中。这些特点只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多观察比较,便能较好地掌握这时的色调。

山雨欲来

《山雨欲来》是深灰色调。

乌云漫掩山顶,风骤起,海浪翻腾,预示暴雨将至。这时天与地的关系特点从黑白灰关系而言,同为灰色块,色层接近,而薄云处则浅于水色,天色偏冷,而水色偏暖。 山色因乌云漫掩而无光呈深色块。
整个画面色感弱,但以细腻的微差相区别。

高山湖

《高山湖》是冷灰色调。高山上云雾多变幻,空气湿润,景色较朦胧,高山松呈黑色块。画面色感含蓄,同样是以微差相区别。

征途月色

《征途月色》也是冷灰色调。月光与日光不同,是冷色光。孤立观月,是月黄色,整体观察月色偏绿。

以上三幅画都是冷色调,色感也都较含蓄。《山雨欲来》深灰偏暖;《高山湖》偏绿;《征途月色》偏蓝紫。三幅画的总色调在比较中才见差别。

每幅画中的冷暖、色相差别也很细微,即微差

康斯坦丁·柯罗文有句名言:色彩的奥妙在于关系、在于微差。这就是说油画的造诣高,不等于艳丽的五颜六色,而在于色彩关系恰当,特别是善于处理微差的关系。这是油画色彩条件色彩的的关键。

幽咽流泉、绿、深林红叶

《幽咽流泉》是偏蓝的暗色调,《绿》是以亮绿色为主调的暗色调,《深林红叶》是红色为主的暗暖色调。

三幅画都是暗色调,但不等于画中没有亮色块。《深林红叶》中的红叶,《绿》中的远处绿叶,《幽咽山泉》的山泉叠水,都属于亮色块,但三幅画面的整个效果是以深色块为主的,所以是暗色调。

这些范画旨在说明阴、晴、雨、雾、早、午、晚、顺光、逆光等几种不同时间条件下的主要色彩特点,以便举一反三,供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生活当中的色彩变化极其细致微妙,而变化又总是有规律可寻,但规律决不能代替实践。懂得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少走弯路,但要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还要下一番艰苦的功夫。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逐渐灵活地利用规律。

4. 人像慢写

人像慢写一般需要2-4个小时完成。实则也不慢。要求造型和神态表情上的严格性与生动性,必须兼顾形、色、神。

人像慢些是在生活中收集各种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1)对象的选择

对象选择应较为典型,环境选择应较为典型,表现时要更深入一步地挖掘对象形象上具有的典型意义的象征。

尽量选择身份、思想与外貌较为统一的形象。

造型艺术,如何表现人物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例如:

渔民在海上打鱼,风吹日晒浪打,肤色通常黑中透红,但偶尔也有脸比较白的,画出来就不像渔民,所以选择对象时要注意肤色与其身份的统一。

钢铁工人在高炉前钢水照耀下劳动时生龙活虎,英姿勃勃。但在平日身着便服,钢铁工人的典型形象就见弱了,所以要注意典型环境。

现实生活中情况复杂,想描绘的对象不一定有符合其内在的外表(比如英雄未必相貌堂堂,可能还有缺陷),这时候就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在品质,反映在外部的特征上,从平常的形象上见其本质。

选择典型的模特其实是比较难的,因为选择面比较窄,大多数模特是职业或者兼职的,社会背景局限性比较强。尽管如此,但是也可以尽量创造这种条件,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内容与形式统一是很好的训练,我觉得这些在写实创作方面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立意

写生虽然是对照对象(不同于肖像创作),但也需要立意–即作者对被描绘对象的认识、理解与判断的形象体现。

这里回想起马佳伟老师上课讲的--写生也要按照创作的角度去思考。

每次作画都应该是两张画:一张画在心中,就是所谓立意;一张画在画布上,是心中画的具体体现。

心中的画设计得好,落笔才能生动,才能从全局较好地把握对象,有条不紊描绘出形、色、神兼备得作品。

以上这句话描述的状态,需要大量的练习。心中画可谓“知”,手上画可谓“行”,知行合一。

写到这忽然发现,画画其实是“知行合一”得特别好的试验场。

例:青年工人像

如果我们要画一位青年工人,就要先对她进行一定得了解:

  • 这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不就得青年女工;
  • 虽然已经是工人,但还带着几分学生气,面容、衣服、气质上还没有体现较多的工人职业特征;
  • 但同时又是充满信心和喜悦的朝气蓬勃得新时期的新工人。

基于以上了解,结合对象具体特点:

  • 头略仰起稍偏,显得有信心有朝气;
  • 表情为微笑的神情;
  • 色彩处理上素雅大方,所以才用亮灰调子;
  • 明暗上是正面平光。

(3)作画的具体步骤方法

第一步,根据立意确定构图,起轮廓。

起轮廓时确定大的比例、位置、动态、主要神情与特点。 “大”指的是主要关键部位,如头型,长宽和五官的比例位置特点,头、颈、胸之间的动态关系,主要表情。

这需要素描的造型训练,才能迅速抓住特点。比如头部结构、颈部和头的穿插关系、肩膀得宽度要画出来,等。

“先起大关系”是听了无数遍的话,很多老师都讲过,但是脑子里一直没能明确这个阶段得两个目的:1.确定大色调;2.确定黑白灰关系。

比如《新工人像》是微笑表情,对象不可能坚持长久,所以需要一开始在起轮廓时就迅速抓住。这时不必在细节上多费笔墨,重要的是确定大体色调与黑、白、灰关系特点。

“先起大关系”是听了无数遍得话,很多老师都讲过,但是脑子里一直没能明确这个阶段得两个目的:1.确定大色调;2.确定黑白灰关系。

油画中一般就是先用松节油(稀释剂)稀释颜料,迅速铺出大色彩关系,这时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可以迅速排除底色的干扰,使画面尽快变成色彩关系组成的空间,以便进一步深入刻画

所以铺大关系一定要达到这一步的目的,就是使画面变成色彩关系组成的空间,否则就没意义。熟练之后,“心中画”如果能看得清晰,也可用厚颜料直接画。

第二步,用油色调整大关系。

第一步薄涂时不能很准确的掌握大关系,现在进行大色块比较,用油色调整以确定画面的色彩大效果。

  • 头发和外衣是深色块,铺色时先区别出这两大块得冷暖。
  • 其次再比头发、衣服自身的大体冷暖变化。
  • 背景与纱巾,二者同是白色块,同样分别按照二者不同得冷暖和各自本身得冷暖变化着色。
  • 具体着色时,要掌握中间偏冷亮灰调子的特点:
  • 具体说,一是用色既不能太暖(背景和脸),又不能太冷(衣服),以保持对比柔和得中间调子;
  • 二是这副画的黑白灰特点是白与灰明度接近,黑与灰明度差距远。
  • 这幅画是,黑白鲜明,冷暖柔和得特点。

这时主要调整背景和衣服的大体色调以初步确定画面色调,留出脸部待下一步深入。

接下来调整脸部色彩。脸部四周色块已经安排好,有助于掌握脸部的明度和冷暖色调。

要照顾全面画,紧紧把握脸部色彩特点:新工人脸色素净,所以冷暖变化需得体,不足就会成为单色素描,感觉单调;过分就会花了,偏离了对象特点,无法传神

画时首先明确脸是一个整体的灰色块暗部也只是深灰的色度色度之间差别不大,这是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的

上述问题大量发生在初学者身上,很多人长进缓慢就是因为主观意识里没有想到这一点。

其次要明确,在脸部这个统一的灰色块当中,自额头到下颌,从左鬓到右脸,有非常细致的冷暖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这个共同灰色块中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即,同等明度比冷暖

第三步,重点深入刻画细部。

重点刻画是不能够平均对待,而是要重点抓住最能传神的部位深入刻画。

一般来说头部最重要,脸上五官又是重点,最传神的依次是眼睛、眉毛、嘴,其次是鼻子和与之谐调的面部表情肌肉。

眉与眼总是协同一致动作的,眉是延伸表情的重要协助者。生气时鼻孔张大,笑时鼻翼推向上方。

表情会引发五官之间联系上的变化,刻画时要注意到五官各部分与肌肉的协同联系。

深入刻画的过程是形色密切结合的过程

有形无色感到僵,有色无形感到松,形色结合才会真实生动。

既要发挥以形写神的作用,又要发挥以色写神的威力,还要依神设色。

比如画眼睛不仅要研究眼睛生理结构特点,画的具体,而且要知道眼镜是活的,所以还要注意两眼的协同动作,眼神特点。

例如要画注视,两眼瞳孔就要有焦点,焦点近视点就近,焦点远视点就远。两眼瞳孔平行,没有焦点,就会有出神的感觉。

画中两眼焦点不近也不远,让人感到视点明确;眼皮睁得不太大,目光便感觉柔和含蓄,才能与嘴的微笑表情和谐一致。

白眼球的冷暖,过冷感觉是假眼,过暖感觉是病眼。

重视形是指不能只看色彩变化,要明白色彩变化与形体变化有相联系的地方,也有不相联系的地方

用色彩造型正是要抓住相联系的地方,使形色统一。

以上是个重点--作画时要主动观察,哪些是形色结合的部分,哪些不是。是的地方可以强调。

例如画中,鼻梁正面与侧面的形体转折也正是色彩转换处。不只是深浅转换,又是细致的冷暖转换。

最后一步,全面调整

从整体检查,看是否抓住了对象的形、色、神的本质特征。

即使有经验的画家,在深入细部时,也难免忽略了整体效果,造成画面不统一,尤其是在色彩上。

石煜老师上课说过,一旦你发现自己陷入了细节,就会出现问题。
不同性格不同肤色的肖像慢写参考

《小妞子》

面色红润、健康,单纯热情的农村少女。

《刘银铃》

经过艰苦劳动锻炼,被阳光染浓了的红黑肤色的农村女青年。

《大娘》

一位性格倔强的大娘,有着东方人典型的肤色。

《藏族青年》

有着钢铁般肤色,有着高原人的诚实。

5.脏、生、粉、灰、暗五病

脏、生、粉、灰、暗的总体原因都是因为大的色彩关系不对。 灰、暗主要因为黑、白、灰处理不当; 脏、生、粉因为色度处理不当、冷暖关系和色相变化关系不对。

画面灰和灰调子是两码事。 灰调子指的是灰色块为主,即灰色块的面积大于黑白两种色块的面积,但白色块与黑色块层次分明清晰。 画灰了则是因为黑、白色块色度不够,即该重的不够重,该亮的不够亮。 只要注意将黑、白、灰层次拉开,黑色快敢于“重”,白色块敢于提亮,就能解决。

暗,或者说画黑了、闷了,和暗调子也是两回事。 暗是因为没有亮色块或者亮色块的色度不够亮。 需要提亮亮色块,就可解决。

  1. 应该是白色块的地方,亮度不够、冷暖也不对,画面会感到脏。例如:一幅冷光下白色衣服的人像,将白色衣服画深了,而且应该是冷调子画暖了,就会感到脏。
  2. 应该是灰色块的地方,冷暖画的不对,或者过深,也会感到脏。例如:逆光下白墙的暗面一般在晴天时应该偏冷,如果画暖了和深了就会显得脏。
  3. 应该是黑色块的地方,冷暖关系画的不对就脏;或是画灰了,冷暖关系也不对。例如:在画室内人像的头发部分时,暗面应该黑而偏暖,画冷了就觉的脏;画浅了、灰了而且偏冷就更觉得脏。
  4. 固有色鲜明的色块(无论黑、白、灰)冷暖不对或者色相不对都会脏。例如:画一个暖黄背景下的穿暖红衣服的人像,红衣服应为暖调子,画冷了或者把红色的灰面上加了生褐成为了偏褐红色且偏冷,就更显脏。

这里说的脏是指画面脏,是色彩关系不对所导致。多种颜色混合后纯度下降,感觉像脏土一样,这种颜色用的得当,一样不会显得脏。

粉是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有人把粉简单归结为白粉用多了,但是如果用少了则可能“暗”而“生”。

  1. 画面的黑色块,特别是暗面的黑色块,由于调了较浅的颜色深度不够,就会粉。如果是柠檬黄或桔黄就不会粉只能发灰。[颜色调多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2. 灰色块画浅了,与白色块不分,且冷暖关系不对,就会粉。 如《林区小景》中的暖绿色的小树林,如果与草地画成同明度的冷绿色,就会造成粉的结果。 在冷调子中的冷灰色块,如果画的较暖,成为中间灰色块,也会粉。 如《高原之晨》山坡上冷绿色的草地,如果画成中间灰色就会粉。
  3. 白色块该冷不冷,该暖不暖,也会粉。例如,《小屋》把墙壁亮面改成中间或偏冷的白色就会粉;《渔港夕照》把把天改成白色也会粉。

又称“火”或“怯”。

初学者有时候会以为在画面里加上鲜艳的颜色就有色彩了,结果反而会画得很生。

  1. 画色感较强的对象,由于孤立的观察其固有色而不看冷暖关系导致。 比如阳光下的草地与绿树,只孤立地观察它自身的固有色,而不去认识它所处的时间条件、环境条件以及树在全局中的冷暖关系和色彩倾向变化,结果绿色用得过鲜,跳出画面,造成颜色“生”或者说“火”、“怯”。
  2. 画色感较弱的对象,孤立地寻找它的固有色倾向,脱离环境而加以夸张。如暖灰的地画的过黄,冷灰的墙画的过紫,也会感到“生”。